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必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研究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深感责任重大。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贺克斌表示,研究院的使命就是为全球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提供“清华思想”和“深圳范式”。
勇挑重担直面时代命题
近几年,大家对“雾霾”“PM2.5”已不再陌生,而贺克斌院士已和它们打了20多年交道。他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APEC会议、2015年大阅兵等重大活动承担空气质量保障决策和监管的科技支撑任务。现在,国家明确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贺克斌表示,这是一道全新但又至关重要的时代命题。
“我认为治污与减碳这两者是一致的,需要一起努力。打个比方,如果打赢蓝天保卫战靠的是‘地面部队’,那碳中和就是‘空军和炮兵’,是对地面部队的增援。减碳和控污必须协同作战。从大气环境角度来讲,温室气体和环境质量改善都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两大约束目标:一个是国内的美丽中国目标,一个是国际的碳承诺。因为碳中和、碳达峰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不能仅局限在环境问题里。”贺克斌说。近日,贺克斌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题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2015-2060年PM2.5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论文,首次定量揭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及重点区域2015-2060年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径,指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未来空气质量根本改善的决定性作用。
除了自身科研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外,贺克斌又在去年接过了一个重任——2020年10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成立,贺克斌出任院长。这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院,但肩上的担子可一点也不轻。根据规划,研究院要面向国家和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要,致力于探索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创造核心关键技术,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环境生态人才。“研究院的成长壮大要始终与深圳、大湾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连”,贺克斌说。
环境科学在深圳大有可为
据贺克斌介绍,研究院针对世界前沿的环境与生态科学,囊括了6大研究领域:城市环境与复合生态保护、工业与特殊环境保护、陆海交互环境保护、区域跨介质复合污染与环境健康、生态环境大数据与系统管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与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他说:“这6大领域的内容多跟国际环境生态学科前沿相接轨,并在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既继承发扬了清华大学本部的优良学科传统,又融合了时代特色和深圳特色。”
融合了清华大学的传统与深圳的特色,研究院从一出生就带有天生的“优良基因”。但贺克斌坦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环境学科都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面临着学科交叉、创新提升的新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他认为核心问题在于两个——师资队伍建设、先进的科学仪器和科研平台。
而在贺克斌看来,这两大核心问题都能在深圳找到理想的答案。“深圳是人才活跃的热土,为环境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高新技术产业欣欣向荣,产业链发展成熟完备,为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综合优势,充分利用清华优秀的海内外人才团队,实现更多的科技研发突破。当我们从“引进者”变为“发明者”“创造者”,当我们使用的仪器不再是买来的,而是其他人想买都买不到的,我们也就拿到了通往前沿的钥匙。”贺克斌对研究院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说,目前,研究院正致力于全球联合培养新机制的探索,如新开设了与德国汉诺威大学、日本金泽大学合作的双硕士学位项目,以及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环境基础设施全英文硕士项目等。希望团队能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在未来自主设计并发起更多的国际大项目,由参与者变为发起者。
成功的秘诀在于矢志不渝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你觉得累就对了,觉得课业任务重就对了!’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环境人,就是要’豁得出去’,才会学有所成。”贺克斌表示,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学生,应该对于生态环保问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认为,从知识结构特点的角度来看,综合全面地解决一个环境问题,不仅需要实现科学认知和工程技术突破,还需要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营,以实现市场应用。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资质。“学生是否学有所成,衡量标准不是光看其知识积累的量,更多在于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乃至为社会创造积累知识的手段,这才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方向”,贺克斌将自己的一片苦心,都凝聚在育人的点点滴滴中。
身为在科学界颇具分量的人物,贺克斌对于“成功”却有不同的理解。“我一般不轻易用‘成功人士’这一标签去定义或要求学生。何谓‘成功’?我认为,‘成功’与否不在于得到了多少名与利,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这样的人就是成功的。”贺克斌告诉记者,哈佛大学就曾针对部分成功人士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他们身上具备的相同特质都与遗传的关系不大,往往都是后天形成和培养的,其中一大共同点就在于目标明确。很多成功人士从很小的时候就曾展现出非凡的‘野心’,给自己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并制定严格的要求,并一直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地努力。
“一名优秀的环境人,定是将今天的学业、明天的职业、后天的事业始终贯通着,将今日所学作为明日所为的坚实基础并不懈努力,这样的学生往往‘后劲十足’,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可期待。”贺克斌说,他期待在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能走出更多这样的环境科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