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国 环保新闻 来自上海的总结:疫情期间,如何保障专项生活垃圾和医废的收运、处置?

来自上海的总结:疫情期间,如何保障专项生活垃圾和医废的收运、处置?

广告位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面临严峻考验,作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单位,疫情阻击战的最后一环,上海环境顶住压力,闻讯而动、闻令而行!连日来,持续作战,确保了医废、专项生活垃圾等涉疫垃圾及时、高效、安全处置,保障污水污泥稳定处理。

上海市卫健委:2022年4月13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73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5146例。自4月1日以来,上海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已超20万人。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面临严峻考验,作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单位,疫情阻击战的最后一环,上海环境顶住压力,闻讯而动、闻令而行!连日来,持续作战,确保了医废、专项生活垃圾等涉疫垃圾及时、高效、安全处置,保障污水污泥稳定处理。

疫情之下 垃圾治理的“上海模式”

目前,上海产生的所有医废,均由上海城投集团下属上海环境进行收运处置。随着核酸筛查、小区封控等各项防疫措施的施行,上海医废清运量陡然增长,上海环境表示,3月16日至4月4日的20天内,共完成专项垃圾转运9754吨。

联防联控 闻令而动

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式,上海环境第一时间设立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在嘉定、老港、环境院设立三个分指挥部,从点、线、面全方位对整体防疫工作再梳理、再落实,通过“线上+线下”和“集中+分散”的科学部署,最大限度保证指挥调度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即时性,通过站前谋划,率先部署,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上海环境介绍,为应对疫情变化的新形势,上海城投集团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在充分发挥老港医废基地、嘉定医废基地、崇明基地共计392吨/天的“一南一北一岛”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基础上,协同老港能源中心1000余吨/天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发力,全力保障全市涉疫垃圾及时、安全、高效、处置。

根据本轮疫情发展变化,上海环境迅速修编完善《疫情防控专项应急预案》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护安全作业手册》,完善日常防控要求和各类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流程。面对疫情防控的紧迫性,上海环境率先形成涉疫垃圾处置联防联控“一盘棋”的工作合力,全力保障全市医废和专项生活垃圾安全处置。

谋定而动 行稳致远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15.jpg

 

保障生产工作组第一时间确保物资到位

为保障生产运营的平稳运行,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上海环境成立了抗击疫情保障生产工作组,扩大了防疫应急物资库存,活性炭、消石灰等七大类关键辅料,以及消毒液、手套、防护眼镜等数十种物资辅料一应俱全,切实保障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

在沉重的医废处置压力下,上海环境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建立隔离点、集中收治点、社区卫生中心等多个动态跟踪机制,持续优化“白+黑”分级分类模式,确保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20.jpg

 

封控区专项垃圾处置方面,上海环境严格按照“专人、专线、专口”、“三不接触”原则,创新实施“五定工作法”,即“定地点、定时间、定班次、定标准、定责任”,针对封控区专项垃圾处置任务制定“登记验查、单独料仓、医废防护、喷洒消毒、即收即烧”的作业规范,并加强专项运输车辆跟踪监控,落实从入厂到出厂全流程消杀,确保涉疫生活垃圾合规有效处置。

防控+运营 火力全开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26.jpg

 

上海环境建筑垃圾项目

在疫情防控初期,上海环境面对“再生骨料出不去”的情况,立即进行工艺调整,提高细骨料产品用于制砖的比例,腾出来的料仓用于存放粗骨料,解决了再生骨料外运困难的问题;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发严峻,“建筑垃圾进不来”,无料可生产,上海环境当机立断提前近10天协调生产和检修部门完成重心转移,做好检修人员和材料准备,将2022年度的检维修工作前置,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设备效能和可靠性,为疫情防控后可能面临的装修垃圾产量反弹性爆发做好充分准备,有力确保项目公司因疫停产不停工。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31.jpg

 

上海环境湿垃圾项目

疫情发生后,上海环境第一时间分析餐饮垃圾产量的严重下降、厨余垃圾减量的变化对生产安全的潜在影响。通过分析立即锁定风险点在厌氧系统、渗滤液处理生化系统这两大微生物系统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营养不良”问题,积极想好不同减量负荷下的应对措施并做好相关准备,确保生产和设备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行。疫情期间因上海嘉定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停炉检修,导致浓缩液无法处置,针对这一情况,园区迅速联系兄弟单位,将水处理浓缩液协调至上海环城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处置,并安排浓缩液司机驻厂工作,保证了浓缩液处置稳定。

为确保收运队伍可以持续战斗,上海环境对收运人员实施闭环管理,所有人员集中居住在厂内,全力以赴,不分昼夜,连续作战,逆行冲锋,牢牢守住上海战疫的最后一道关卡,确保上海市医废得到安全稳妥处置。3月以来上海环境下属固处公司医废收运处置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疫情之下打造出垃圾收运处置的“上海模式”。

科技创新 筑牢疫情防控新屏障

科技创新,集约、低碳、智慧化运营管理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海环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BIM应用、5G等技术,实现“一屏观园区,调度掌全局”。垃圾、水、汽、电、天然气、沼气等所有运行数据可全部纳入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集中管理,实现调配运营集中控制和展示,减少了人员和资源的投入。

牢筑“智慧”新防线

自3月1日上海疫情爆发开始,上海环境焚烧厂便开始处置涉疫垃圾,上海环境作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生活垃圾焚烧炉协同处置涉疫垃圾的单位,在科学的指导下,点燃科技引擎,着力打造国内生活垃圾焚烧炉协同处置涉疫垃圾的名片,通过“六化、三提升”组合拳打好专项处置硬仗,筑起一道牢固的守“沪”防线。

“六化”:作业流程标准化、上料自动化、现场控制智能化、全程作业可视化、维护作业合理化、停炉检修规范化。

“三升”:焚烧工艺再提升、烟气排放标准再提升、渗滤液处理再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37.png

 

自动控制系统

截至目前,上海环境焚烧项目的生活垃圾焚烧炉,均可实现高效自动控制,可有效避免运行人员与生活垃圾的直接接触,规避一线人员感染风险。此外,各厂区还通过数字化巡检设备,巡检人员可实现手机扫码完成对现场设备的巡检,大幅缓解一线工作压力。

泥水共治创标杆

上海环境竹园第一污水厂污水处理量占到上海市区污水总量的六分之一。青浦污泥焚烧厂肩负青浦区10座污水厂污泥处置任务,是该区体量最大的污泥处置单位。在此次疫情期间,双方开展联防联控,积极推进“泥”“水”共治的协同处置方案。

用“1”本小手册与时间赛跑。第一时间研究讨论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手册》,萃取形成了“10问10答”应急预案小手册,帮助一线人员,读起来就能懂,拿起来就能用,用起来就能战,真正发挥“小”手册的“大”作用。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43.jpg

 

竹园第一污水厂

统“2”方资源与疫情战斗。以“泥”“水”共治作为打好疫情防控的总体战,横向协同,通力配合,并根据泥中有水,水中有泥的业务特点,通过物资、人员和技术资源的相互输出,构建两者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255.jpg

 

深水曝气技术

创“3”大技术与病毒斗法。充分发挥深水曝气技术,形成污水增量“安全阀”;积极采用出水指标精准调控投药技术,打造安全隐形“防护罩”;试点应用数字化巡检设备,塑造智慧水务“生态圈”。力争把疫情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竹园第一污水厂利用20多年积累的污水运营和技术储备,协助青浦污泥焚烧厂进行烟气洗涤废水处理运营优化、人员培训,为焚烧厂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青浦污泥焚烧厂借鉴竹园第一污水厂的工艺经验,确保污泥污水处置力度不减,效率更高,并在实战中有效形成“123”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疫情防控经验。

致敬最美的“逆行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上海环境所有一线员工在接到封闭执勤的命令后,他们闻令而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危急时刻,彰显担当。一封封“请战书”,一组组“离别行”,让我们目睹了“逆行”最美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302.jpg

 

请战书

“作为一名党员,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更应该冲在最前面”;“请公司放心,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体现出我们‘中转人’的价值担当,坚决完成支援任务!”。他们闻令而行、排除万难、主动请缨,在出征请战书上签名并按下鲜红的指印,带领广大职工群众“逆行”而上,奔赴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助力医废收运处置“最后一道防线”。

微信图片_20220415100306.jpg

转运车驾驶员

上海四区(黄浦、虹口、杨浦、浦东)转运公司迅速响应号召,紧急动员、全力部署、在最短时间内排摸选拔了14名经验丰富的转运车驾驶员,成立了“支援医废收运突击队”,当晚即抵达浦东医废处置“疫”线战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作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城市运营的“逆行者”和“守沪人”。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他们一样的“逆行者”还有很多很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让我们一起,致敬那些还在坚守岗位,奋斗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们!

中国固废网
广告位

作者: 边走边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23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524863#qq.com(把#改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