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国 治污专家 寻找宜兴千里马(14) | 任洪强:“校府合作”,书写环保产业升级大文章

寻找宜兴千里马(14) | 任洪强:“校府合作”,书写环保产业升级大文章

广告位

编者按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素以“陶的古都”闻名于世的宜兴,如今正站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发展、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打造等战略机遇叠加的风口上,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力构建“2+3+N”产业体系,生命科学、集成电路、新能源、生态文旅等新兴产业势头强劲,数字、总部、枢纽三大新经济扬帆起航。

为凝聚人才力量,展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宜兴市委组织部联合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开展“寻找宜兴千里马 才荟兴宜向未来”系列访谈活动。我们将聚焦20位宜兴领军人才,涵盖国家级和省级人才、科技企业家、青年人才、海归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他们正以昂扬的斗志砥砺奋进、笃行不怠,为宜兴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2022年7月公布的江苏省工信厅“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上,全省共有50家企业被评为优秀企业、49人被评为先进个人、50家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教授领衔创建的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是宜兴唯一一家先进单位入围者。

任洪强长期从事工业废水、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在废水强化生物处理理论、技术、装备、标准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开拓了我国复杂废水生物处理增效调控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新领域,在化工、制药、印染及其园区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增效提标、再生回用工程实践中做出重要贡献。将源自象牙塔的科研硬实力汇入宜兴城的高质量发展,任洪强带领团队创新创业的脚步从未停歇。

“校府合作”,南京大学首个校外政产学研平台落地宜兴

2006年1月22日,在南京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的框架下,任洪强受命领衔创建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产学研实体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的前身),后于2007年11月份注册成为自收自支的科研型事业法人单位。

说起此次合作,任洪强向记者娓娓道来:南京大学是一所理科优势见长的高校,具备雄厚的环保类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我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集聚了4000多家中小环保企业、10万余名环保从业人员,是著名的“环保之乡”,具备厚实的产业和市场资源优势。加上宜兴地处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几何中心,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这些因素使得“校府合作”顺理成章。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院启动之初,任洪强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多,访谈了900多家企业,开展了80多次座谈,并进行100多家企业的针对性调研,梳理出宜兴1800多家中小型环保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分级需求。他提出了“立足地方产业特色、顺应市场经济机制导向”的平台定位,在研究院运行中逐渐摸索出多个企业与多个方向学科团队的“线面”合作的有效支撑机制,通过建立互惠合作的合作机制,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与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的高产能对接,有效推动区域特色环保产业升级发展。

业内领先,以科技创新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沉下来,而且要能坚持下来。坐冷板凳是一件难事,但坐冷板凳的同时能做成事更难,因此坚持就更重要。”对于科研工作,任洪强曾如此表态,“要一直不放弃、不放缓,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有结果。”

学生时代的任洪强师从我国发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伦世仪先生。伦世仪先生严谨治学,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任洪强。“当时觉得太严,现在觉得受益终身。”回忆起这段求学生活,任洪强深有感慨,而今他仍以伦世仪先生的治学态度要求自己、引领团队。

在任洪强的带领下,目前研究院已建成国际平台2个、国家级平台8个、省级平台6个,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促进—人才培养”平台链,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核心技术创新水准、产业技术规范化水平、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服务区域环保产业转型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

作为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政产学研平台,研究院建立了南京大学首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我国环保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工业水回用和智慧水务管理领域唯一的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构建了覆盖全球65个ISO成员国、800多家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创新合作生态圈,奠定了在水环境技术与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截至目前,任洪强带领研究院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及行业的认可。

城市“拴心留人”,科研工作者赶上创新创业好时代

过去的十多年中,任洪强切身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科研投入逐年加大,科研条件越来越好,与西方国家的科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待遇提升、科研项目组织及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包干等方面,也感受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真切关怀。任洪强也经常鼓励投身科研的青年学子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满怀热情、怀揣动力地对待科研,为国家、为人类的未来谋幸福、谋发展;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为解决水环境关键技术不懈奋斗。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赶上了创新创业的好时代。”任洪强由衷感慨道。“这里是做学问的‘沃土’,做科研的‘宝地’。在宜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16年里,我深切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便利,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了解,宜兴市近年出台实施了“十大人才工程”“七大引才举措”,持续优化“陶都英才计划”,对于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等不仅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引育扶持政策,更重视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作为进驻“院士之家”的首批院士之一,任洪强认为这个创新平台的搭建打通了院士服务、院士成果转化和院士产业等发展链条,体现出宜兴对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最大礼遇与最高诚意。

在任洪强的带领下,研究院在专业环保人才培养上也成绩不俗: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宜兴分基地等平台载体,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长、优青等国家级人才7人次,年培训产业人才3000余人次,首批招收15名标准化方向研究生。以研究院为核心纽带、“人才-技术、产品-服务”三位一体联动、“学科-产业”共赢发展的良性模式得以形成,不仅有效支撑了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学、生态学等“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也极大促进了宜兴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任洪强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正处于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历史交汇点,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行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低碳化、智慧化已成为环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宜兴作为全国最大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应加快装备制造向标准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深入推进“中国环保之都”建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作出努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娣
原文链接:http://www.xhby.net/wx/zx/202208/t20220819_7664604.shtml

新华日报
广告位

作者: 边走边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23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524863#qq.com(把#改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