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典型案例进行了集中公开通报。
河北邯郸钢铁行业去产能存在乱象,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不力
今年4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河北省发现,邯郸市落实钢铁去产能工作不力,存在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虚假置换钢铁产能等乱象,产业结构调整落实不力,相关部门监管形同虚设。
国家有关文件要求,严禁钢铁等行业新增产能,对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邯郸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现有16家钢铁企业,生铁产能4273万吨/年,粗钢产能3873万吨/年。
督察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未批先建,企业违规上马钢铁项目。
在国家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明确要求下,邯郸市一些钢铁企业仍明目张胆违规建设钢铁项目。
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2021年拆除原2号高炉后,在未取得能评、环评等相关审批手续情况下,在原2号高炉南侧空地上违规开工新建一座1260立方米高炉,涉及产能116万吨。今年2月,前期暗查发现,该高炉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其他附属设施正在建设。
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烘熔钢铁有限公司也在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情况下,于2021年底违规开工建设一座1580立方米高炉,涉及产能137万吨。今年2月,前期暗查发现,该高炉基座基本建成,热风炉已具雏形,计划今年6月建成投产。这两个违规建设高炉目前虽已拆除,但当地相关部门称对违规行为毫不知情,暴露出监管不到位问题。
督察还发现,邯郸钢铁行业存在偷梁换柱、用违规项目顶替化解钢铁产能,不严不实、早应淘汰产能违规用于产能置换等问题。
督察组分析原因认为,邯郸市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不力,相关部门对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审核把关不严,对企业违规建设监管不到位。
新疆“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不力,重污染天气多发
今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现,“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不严不实,同防同治短板突出,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乌昌石”区域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局部、五家渠市和石河子市,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公路运输占比高,以占全疆4.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疆近一半煤炭消费量,一半以上二氧化硫,约三分之一氮氧化物、颗粒物,四分之一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今年1—3月,区域重污染天数比例高达30.4%。
督察发现,“乌昌石”区域部分重点工作推进不严不实。
“乌昌石”区域各市州对大气污染防治重视不够,紧迫感不强,相关工作推进落实不力,甚至放松要求;发改、工信等部门工作不严不实,一些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滞后。
有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20年“乌昌石”区域各市州煤炭消费总量较2015年下降10%。但相关市州减煤工作敷衍应付,只调度不核实,工作没有落地,煤炭消费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较大幅度增加。经核查,区域煤炭消费总量由2015年的6500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7729万吨,削减10%的目标完全落空。
督察发现,昌吉州阜康市放松减煤要求,仅要求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且未组织有效实施,全市煤炭消费量不降反增。部分市州落实工业炉窑综合整治要求不到位,部分工业炉窑环保治理设施简易、超标排放。
督察发现,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42台工业炉窑未按要求安装脱硫设施;昌吉州泰华、永鑫、优派等焦化企业焦炉烟气二氧化硫,熄焦废水挥发酚、氰化物严重超标。
督察还发现,“乌昌石”区域存在同防同治要求落实不到位、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等问题。
督察组分析认为,“乌昌石”区域相关市州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决策部署不力,区域同防同治“一盘棋”的理念树得不牢。相关部门工作不严不实,推进落实不到位。
江苏宿迁生态保护不到位, 大运河宿迁段环境问题突出
今年4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江苏省发现,宿迁市对大运河保护力度不够,一些突出问题持续存在,威胁大运河生态环境安全。
大运河江苏段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主通道,其中宿迁段被称为中运河,全长112公里,文化和生态环境价值十分重要。
督察发现,磷石膏露天堆存威胁大运河环境安全。
2018年第一轮督察“回头看”期间群众举报反映,宿迁市豫星化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大运河岸线露天堆存大量磷石膏,并向堆场偷排废水。督察发现,宿豫区对群众投诉问题,敷衍调查、整改不彻底,在场地内仍堆存数万吨磷石膏的情况下,2019年7月上报完成整改并销号。2019年11月江苏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磷石膏清运不彻底、整改销号不严不实后,宿豫区于2020年6月在整改不到位的情况下再次上报完成整改并销号。
2021年12月,现场暗查发现,企业虽已停产废弃,场地内仍然露天堆存大量磷石膏及硫精砂、硫磺膏、磷矿石等工业固废,堆场没有防渗漏措施,淋溶液积存形成多处坑塘,最近处距大运河岸线仅200米。监测显示,坑塘淋溶液pH值为2.6,呈强酸性。部分固体废物被雨水冲刷至大运河30米管理线范围内。直至督察进驻前,宿豫区才突击清运磷石膏等各类固体废物4.7万余吨。
督察进驻后核实发现,当地清理过程中将大量磷石膏固体废物违法就地覆土掩埋。督察组指出该问题后,地方又清理出含磷石膏等固废的混合土约4万吨。对其析出的淋溶液抽样监测,总磷、氨氮浓度分别高达3350毫克/升、172毫克/升,对大运河水生态环境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上图:2021年12月,现场暗查发现,豫星化工虽已停产废弃,厂区仍然露天堆存大量磷石膏及其他固废,并形成多处强酸性坑塘。
督察还发现,大运河宿迁段存在违规挤占滨河生态空间、城区雨污混排影响大运河水环境等问题。
督察组在原因分析中认为,宿迁市有关区(县)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不到位,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工作不坚决,对群众举报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敷衍应付,大运河宿迁段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受到威胁。
此外,内蒙古鄂尔多斯棋盘井区域违法取水用水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影响严重,西藏那曲色尼区砂石开采违法违规问题突出、严重破坏高寒草原生态环境,也成为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例。
督察组表示,对这些典型案例,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来源:北京日报)
]]>这两天,身边不少朋友和我谈到这个话题,能看得出来,很多朋友对这件事儿还是充满了很多期待的,今天正好借助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统一大市场到底会对环保行业有何影响?
01
《意见》稿的主旨在于一“破”
下面我们就从这最核心的一“破”谈起。
02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
总体而言,“统一大市场”是一次大变革,是要破除一切影响大市场形成的障碍、壁垒,在“统一大市场”的构想中,各自为阵的地方独立王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域的各产业都融入到全国这条统一产业链之中。
03
长久以来,禁锢环保市场的壁垒
在性质上,这波浪潮中新组建的公司有的更像是政府部门下的一个机构,而非单纯的市场主体,因为其成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当地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构想,其中自然有捍卫领地的意思。
04
统一大市场一旦建立,对所有的企业都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大的增长空间,这会给很多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最关键的是,环保企业因此也就实现了真正同台竞技的可能,是骡子是马,一遛便知。
大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强化会推动行业形成新的格局,会给行业带来诸多利好:
1、让跨区域治理更加顺畅
我们知道有些环境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一个区域的系统问题,这样的环境问题常常涉及多个行政地区,在区域壁垒存在的情况下,这类问题很难协调解决。
长江大保护虽然以核心决策层规划和以大型央企落实推动,但在实际落地中也难免有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情况存在。
其他一些流域等生态环境区域的治理则更难推进,各地方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区域壁垒的破除将有利于推进生态治理的系统性,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等流域治理的推动将更加顺畅。
2、加速同质和落后产能的淘汰
长久以来环保行业混杂落后,在地方保护的庇佑下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和落后产能,一家低质劣质的企业甚至能通过特殊关系混得风生水起。
环保行业落后产能和同质化竞争的泛滥,使得劣币驱逐良币之风盛行,一些项目常常是资源关系说了算,专业二字在市场竞争中的分量十分有限。
壁垒的消除和大市场的形成对环保产业而言首先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革命。
3、让技术创新获得价值彰显
环保行业技术创新一度被认为是伪命题,这是憋在无数专业从业者内心的痛,是对科学技术的傲慢与无知。
这种近乎病态的认知,是壁垒长期凌驾于市场规则之上的后果,也是环保行业长期以来的一大弊病。
这就导致中国有着最广大的环保市场总量,却鲜有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和引领的迹象,无数的专利都只能是玩文字游戏。
究其根本,全在于市场的真实需求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被各种壁垒隔断了,因此,统一大市场将有望构建起这一关系,让技术创新的价值得以彰显。
在统一、透明的大市场中,技术创新优势也才能够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长板,优质的技术和产品也更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4、历练出能走得出去的环保企业
有人曾经发问,我们有世界最大的环保市场,为什么产生不了世界级的环保企业?
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条件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世界最大的环保市场是割裂的,是竞争补充的。
而环保企业大而不强的根源就在于行业不能打破地域限制,进行充分的较量,产业因此也得不到升级。
统一的市场也就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天地,有这样的市场条件才能实现产业升级,才能真正培育能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拳脚的旗舰企业。
关于统一大市场,国家开了个好头,我们也看到了上层的决心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但统一大市场的实现也并非易事,对于环保企业来讲,统一大市场一定会是一个持久战,这里面涉及的利益过于复杂,更涉及到从地方政府落地政策到企业经营策略的方方面面。
这其中最大的难处就是处理好统一性与区域性的关系。一方面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调整经济体系的底层架构,只要地方还背着GDP为主的KPI,执政者就会想方设法构筑起地方保护的围墙,尤其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另一方面,破除行政垄断和种种壁垒,也就意味着会触动各层的相关利益,这在体制内部的推行中就面对极大的阻力。
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值得我们长期抱有期待,但短期内企业还是要能够在现有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月份,中国固废网盘点了2021年产业并购信息。据其不完全统计去年环保产业并购案达120起,涉及金额超500亿元。(具体可见:依旧是群雄争霸,一年120起,且看2021年环保收并购风云)
至今为止,去年的部分并购案例,有些仍在进行中,有的已经完成,也有的终止交易。根据作者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一季度,包括2021年延续过来的案例以及新增的案例,可以统计的国内环保行业并购案例共有36起,涉及金额超过250亿元。具体并购情况可见文章末尾的表格。
国企改革、新能源并购是亮点
综观一季度的并购案例,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国企改革。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发布,国企加速推进,并被指定了基本的时间线。今年已经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最后一年,各地加快行动在所难免。另从市场的角度,随着国际形势和疫情发展,国内环保市场也正面临新的局面。如何适应变动的格局和未来的趋势,也是摆在国企管理者面前的必做之题。
在表现形式上,这些国企主要采取混改,或者战略重组及业务整合,或者聚集主业以做深做强,加强整体或某一细分业务竞争力的方式。
如泰达股份向子公司泰达绿色环保转让泰达洁净5%股权,就是为了推动泰达洁净进行股份制改造;皖能股份接盘控股股东安徽省能源集团持有的安徽皖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是为了避免安徽能源集团与皖能环保发电的同业竞争;武汉控股收购武水工程100%股权,是想打造“投建管运”一体化服务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环境治理需求;城发环境吸并启迪环境,则是为了实现国企间的战略整合;而北京环境引入战略投资者,据说是为了突破北京市场,更好地走向全国。而洪城环境、山东水发、深高速环境公司的收购,则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整体以及在固废包括危废领域的竞争优势。更多内容见下表:
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这些地方国企都有改革并发展壮大的动力。虽然在之前的文章中,仍然有很多人对一些省级环保平台的发展持有保留意见,但不可否认,包括它们在内的地方国有环保企业势必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极。
二是拓展新能源业务成为一些企业并购的目的。
如山高金融拟控股北控清洁能源,就是意欲借“双碳”东风打造新能源旗舰企业;紫金矿业成龙净环保第二大股东,也是想优势互补,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其他如垃圾焚烧领先企业旺能环境、国内除尘领域龙头中创环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企业天域生态以及环保建材企业金圆股份,主要都是想以并购的方式涉入新能源锂电材料及再生领域。
在双碳的背景下,再加上当前正值金属和能源涨价,以新能源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等似乎成了产业风口,也成了很多企业业务转型或寻找第二增长点的方向。但产业的未来不是争抢短期的一阵风的红利,而是基于长远判断的深厚积淀,另外环保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还需要跨越研发、应用等种种环节,需要克服需求、资金、管理等层层难关,前途如何,或未可知。
其他重点并购案例
相比去年,一季度中基于企业降低负债或缓解资金压力等原因而发生的并购主体企业主要是雅居乐和国电环科。
因为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影响,国内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增速明显放缓,作为中国最大的燃煤电厂环保节能技术及集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国电科环业绩增速放缓,股价低迷,几乎失去了融资能力,并可能成为控股股东的负担,因此被国家能源集团以溢价47.95%的方式进行了私有化。
雅居乐集团作为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领先企业,在众多房地产龙头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境的情况,也免不了相同的问题。为了快速回笼资金,自今年1月份以来,雅居乐集团频繁转让旗下项目股权。在环保业务方面,1月份,以11.29亿元向海螺创业出售5家环保项目公司,3月25日,再次以6.62亿元价格将旗下湖南惠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90%的股权出售给海螺创业。一季度,六家环保公司共计回笼资金17.91亿元。据报道,至4月初,雅居乐集团已通过出售资产(包括环保资产)回笼资金约46.33亿元。
而一直备受关注的城发环境吸收合并启迪环境案例,也因为市场的变化,交易价格下调为72.53亿元,城发环境甚至为启迪环境及其子公司提供了9亿多元的财务资助。但随着启迪环境更多负面信息被关注,双方的合并结果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从2020年就开始的世界两大巨头收购案——威立雅收购苏伊士,也终于在今年初确定了结果:威立雅以130亿欧元收购了苏伊士100亿营收业务板块,另外一部分营收约70亿欧元的业务板块则由Meridiam、GIP和法国存托银行集团(CDG)组成的股东联合体接收,成为新的苏伊士。新苏伊士包括苏伊士在法国的水务与回收再生业务,在意大利、中欧、非洲(包括摩洛哥)、中亚、印度、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国际资产,以及全球数字和环境业务。无论对于全球环境市场或者中国市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并购案例,也将改变世界环境市场格局。
数年前,威立雅已经开始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并在2016年后出再没上榜“中国水业年度十大影响力企业”名单。而苏伊士在新的时代里,完成收购长期合作伙伴新创建集团在中国所有共同合作业务的非控股权益后,大力重塑和扩大在华业务布局。
不知道经历并购之后的新威立雅对于中国市场会有什么样新的计划,也不知道新苏伊士是否能实现其新时代里的市场希望。对于更多有志于放眼国际的领先国内企业来说,这或许也是新的机遇。
附:一季度环保市场并购案例